二十世纪末,在全球不同地区的中国史学者对近世中国的研究,均涌现新的潮流。随着全球化日益成熟,加上族群研究的推进,历史学者主张运用满、蒙、藏等非汉文档案,理解由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形式及基层组织。与此同时,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广东、福建、香港、台湾等华南沿海地域社会的田野经验日益累积,并收集藏在村落和寺庙中的地方文献,反思地方社会如何适应、利用、配合中央政府的政策,呈现在“大一统”脉络之下地方社会多元面貌的华南学派也随之出现。尽管两种潮流研究的区域和运用的史料不尽相同,但均推动对近世中国的历史解释走向立体、多元、非线性,为学术对话与交流开辟了空间。
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曾于2019年举办文研论坛“书谱石刻:中古到近世华南与西域研究的对话”,又曾于北京论坛(2024)举办分论坛“中国历史上的南与北”。为继续探讨和深化上述议题,北大文研院与内蒙古大学民族古典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本次论坛,邀请海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,聚焦辽东、华北、蒙藏、华南、西南等多研究视角,结合中央档案和地方文书,以及田野和考古考察的方法,探讨近世中国不同区域的共同性与差异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