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呼和、乌云毕力格 编著:《文明互鉴:“木头人的故事”蒙藏译本整理与研究》

作者简介
呼 和 内蒙古通辽市人。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,德国波恩大学东方学与亚洲研究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。主要从事民族古典学、蒙藏关系史、清史、佛教文献研究,著有《宾图旗口述史与传说集》和十余篇学术论文。
乌云毕力格 内蒙古赤峰市人。现为内蒙古大学民族古典学高等研究院教授、院长,兼任中国人民大学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,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,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。主要从事欧亚古典学、民族语文学、西域语言文化、中国近古史研究,有《喀喇沁万户研究》等多部专著、编著作品及百余篇学术论文。
内容简介
“木头人的故事”起源于古印度,17世纪由梵文译为蒙古文传入蒙古地区,约一甲子后再由蒙古文译成藏文。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和演绎,这一故事集已经成为蒙古族经典民间故事,广泛流传在我国内蒙古、新疆、青海等地区。
本书是这一古典文学作品的蒙古文、藏文译本的汇编。全书分为研究篇和文献篇。文献篇包括十一部珍稀写本,完整收录该系列作品三种不同故事集,分别为《阿尔扎波尔扎汗的故事》《三十二木头人的故事》及《伯格尔米基德汗的(传记)故事》,客观呈现古代历史上梵、蒙、藏三语文献的互译互勘和相互影响,以及印度和中国边疆地区的交往交流和文明互鉴。研究篇从文本本身出发,秉持“文史融通”思路,进行多层次、多维度的讲疏和探讨,并对国内外的出版情况、相关学术研究情况等进行系统论述。
本书由长期致力于欧亚古典学、蒙古学研究的乌云毕力格教授和青年学者呼和博士领衔编著,编辑委员会成员均为精通西域语言文化的学者,团队具有历史学与文献学相结合、强调多语种文献比较研究和重视史料学批判的显著特点。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多文种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更是民族古籍工作发展中的难点。本书可为民族古籍的抢救、整理、研究提供范本,助力地方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,助力民族史、古典文献学等学科的进一步研究。